1、传控足球从来不是足坛的大趋势。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传控足球并不是西班牙足球的进化,而是西班牙足球考虑到客观因素而做出了一种“妥协”:当年率领西班牙队夺得08年欧洲杯冠军的老帅阿拉贡内斯认为,与欧洲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西班牙人身材不够高、速度不够快、力量不够强,很难在运动能力的对抗当中占到优势。
因此在战术上,他们需要更多地传球“让球来替人们跑动”以节省体力、需要更多地控球来“减少自己去拼抢对手”的次数,需要培养更多地团队默契“来避免很多无意义的体能消耗”。
这样的战术要求不仅对球员的执行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球员的培养策略提出了更高的难度。可以说如果巴萨没有拉玛西亚这样庞大的青训网络、没有日本队从一至终的举国政策,其他国家基本很难完美复刻所谓的“传控战术”。
2、2018年世界杯覆灭的只是“伪传控”
现在很多球迷对“传控打法”的判断来得非常简单:
只要队员之间距离比较近,只要队员之间主要通过短传进行联系,只要球队主要通过地面进行渗透,只要球队的场控控球率占优,那就是人们心中标准意义上的“传控足球”。
然是在战术板上,短传配合为主的小范围控球,一个最主要的诉求就是将对手的防守注意力吸引到有球区域附近,从而在弱侧拉出足够的防守空隙,从而能够获得防守压力更小的进攻机会,如下图。
然而在本届世界杯上,大量的传控球队的传控仅仅被局限在了横传和回传,很少有机会能够进入前场30米区域,更别说创造绝对进攻机会了。比如从下图来看,西班牙1000多次倒脚,也并没有在进入禁区的绝对次数上比俄罗斯好多少。
3、“伪传控足球”是传控足球对“缺乏大中锋”的妥协
这里说的大中锋并不是指“身材高大的中锋”,而是能够利用个人能力在攻坚战中创造进球机会的前锋。
当然这种“大中锋”起作用的形式有很多:有个人盘带能力非常突出的,能够利用牵扯跑动来破坏对方的防守阵型;有个人身体条件非常突出的,能够牵制住防守为队友拉出足够的空间;也有战术能力全面的,能够在球场各个位置制造威胁。
总之这些前锋是进攻球队打破僵局、制造对手后防不确定性的利器,能够尽可能地抵消对手通过战术组合所获得的“能力加成”。
可惜的是在比利亚和托雷斯之后,西班牙缺少这类前锋来充分发挥传控足球所带来的优势(对方防守过于密集、注意力很难持续集中等等)。好不容易有科斯塔接班,怎奈非皇马巴萨出身的他始终割裂于整个战术体系之外。
防反无疑是足球最简单有效的战法,加上边路下底,头球,只要有身体有速度防守好,一个国家如果挑10个身高185以上的百米田径运动员组个队,训练一年的足球技术,成绩也不会差。传控打法不是没落了,而是这几年大师级的传控型球员没有群体性的涌现出来,毕竟不是每个时期都有黄金一代的。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