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有其事,初级阶段
据英媒《镜报》报道,题主提到的边裁机器人确实在被国际足联讨论。FIFA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相关的研究部门,来探讨与实现这一提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谓的边裁机器人还停留在最初级阶段,目前是“方案未定、资金全无、技术不明”。
众所周知,VAR从被提出到目前大范围的运用,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技术真正进入人们视野,还要追溯到2017年的联合会杯。而2016年8月开始的美国大联盟预备队联赛,则是最早试用视频助理裁判的一项赛事。
实际上,有人发现:早在2001年7月版的《小猕猴》杂志上,就记载了关于绿茵场上VAR安装与运行的分析。也就是说,这中间度过了十几个春秋,视频助理裁判才真正地被运用到大赛当中。
因此,我们对边裁机器人的期待,恐怕要稍微放一放了。就像VAR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一样,这中间要经历多层探讨、甚至是利益争夺,新的技术才能真正地出现在足球场上。
技术容易,成本不低
其实边裁机器人的技术实现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其原理类似于雷达监测汽车超速或红外线报警系统,只要在场边放置相应的设备就能实现。问题在于,一个门线技术的成本,就让许多联赛望而却步,更别说必定会是天价的边裁机器人了。
列如德甲就曾退而求其次地放弃了更准确的门线鹰眼技术,而选择运用廉价的足球芯片技术。直到2015年,德国人才“回心转意”,开始重用“鹰眼”。
因为弃用一场比赛的鹰眼技术,就要花费8000欧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个俱乐部平均一个赛季要多掏17万欧。许多小俱乐部并不愿接受这样的成本,毕竟门线冤案也就那么几个,为这些“小概率”事件去花费那么多钱,看起来确实有些得不偿失。
VAR技术也是同样的道理,英超直到这个赛季才启用视频助理裁判,就是顾忌过高的成本。因此,阻碍边裁机器人发展的最大困难并非技术,而是这背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伦理问题,深度探讨
当然,就像人们至今仍在讨论VAR技术的合理性一样,边裁机器人未来同样会面临大批反对者的抨击。
有些人就认为“人造的东西反而更容易被控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假如边裁机器人被人为改造,而偏向于某一支队伍的话,这对比赛公平性带来的伤害比起“误判”更为致命。
特别是在南美大陆上,那里的足彩公司、政治人物乃至毒枭都可能成为控制边裁机器人的组织,他们可以更加隐秘、不被察觉地操控比赛、欺骗球迷、侮辱足球。
好消息是,边裁这个位置比起主裁判更加客观,难以欺骗大众。许多越位悬案,通过转播镜头我们便能依靠肉眼辨识出来,因此上述的问题其实无需太过担心。
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也在改变着足球历史的进程。试想,如果门线技术、VAR能够早点出现,那么上帝之手、兰帕德门线冤案这些错判就能减少乃至避免,这些故事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
因此,希望FIFA的这一提案能够早日通过,我们有理由相信边裁机器人能给足球比赛带来更多公平与乐趣。
我不是很赞成,用机器人代替人当裁判的话,球场上就少了重要影响比赛的重要一环,这样没有任何球员敢于犯规,亮牌的尺度也无法把握,VAR只是一-个高科技介入协助主裁判判罚的一个手段,不能完全代替裁判,不光我,球员和裁判肯定都不愿意啊,球员太拘束,裁判会失业。
况且人为因素也是足球比赛的一大看点,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一切都数据化那干嘛不用22个机器人来踢球呢?
总而言之,智能化有智能化的好处,但是一切都做到百分百精确那也会失去很多人性化的特点!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欧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