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
闲暇时,如果你走进公园,总会碰到一两个抖空竹的中老年人。一根棉线绳和一个普普通通的空竹在他们手中可以玩得变幻无穷,空竹可以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内容。与此同时,空竹嗡嗡作响,铿镪顿挫,高亢雄浑,声入云表。令人惊奇的是,不管空竹被怎么抖,一直在那里转,就是掉不下来。
空竹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据说,那个真正才高八斗的曹植(字子建)就曾写过《空竹赋》,可惜早已消逝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水浒传》中,宋江也写过关于空竹的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不过,宋江名是写空竹,实是写自己,借物言志来表达世态炎凉下,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据《海外遗珍》记载,在明永乐年间制作的殉葬品中,有一“剔红婴戏漆盘”,盘上有一小孩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同,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空竹又被称为胡敲、地铃、空钟、风葫芦等,它分为三大类:单轮、双轮和异形。所谓异形指的就是那些抖空竹熟练的人可以将那些大小适中但形状各异的物体抖得像空竹一样,例如:小板凳,陶瓷……
抖空竹被称为“易学难精”,学上几天,你可以将空竹抖起来,但要想将空竹抖出花样来,你不但要有比较高的天赋,还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抖空竹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琢磨出来的花样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例如:凤凰点头、孔雀开屏、二龙戏珠……
1947年,李连元先生出生在天桥大院中。他奶奶身为旗人,从小就不用缠脚,行动便利,身体敏捷,抖得一手的好空竹。四五岁时,李连元先生就开始跟奶奶学习抖空竹了,也慢慢喜欢上了抖空竹。
2006年,李连元先生和其他抖空竹的朋友到悉尼歌剧院表演抖空竹,虽说语言不通,但从外国人的笑脸上,李连元先生领悟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哲理。2008年,他们又受到张艺谋的邀请,五进鸟巢,五十个人在奥运会上进行了精彩的空竹表演。
令李连元先生感到欣慰的是2009年时,他们在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筹建了一个空竹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不仅记录了空竹的历史,也记录了李连云先生他们将抖空竹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似的表演。每年,都有上万人来这里参观并了解空竹知识。
抖空竹既可以作为一门爱好,也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进行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了解和学习。李连元先生认为将抖空竹传承下去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根本就没想过要“留一手”,而是将自己所学的,所练的,所悟的毫不保留地教给大家。“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是李连元先生对于抖空竹传承的信念。
你对抖空竹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欢迎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