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直播 | 发表于:2022-11-23 | 阅读:103次

作者:姚轶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盛晓娟(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那子晔(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总结了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已经转化为现实遗产的成果。根据国际奥委会给出的定义,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长期收益。事实上,“奥运遗产”概念最早出现于墨尔本申办1956年夏奥会的报告中,当时希望在赛后能够长期利用奥运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精神。此后,奥运遗产的概念不断演化,2003年被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再到2014年《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提出,申办奥运的过程应“关注可持续性和遗产”,国际奥委会应在举办城市和其他机构的支持下,长期评估和监测对奥运遗产的利用。北京冬奥会成为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

作为国际上唯一一个“双奥之城”,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胜利举办,北京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双奥遗产”,尤其是先后两次见证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奥林匹克公园等永久性场馆设施,将更好地传承北京“双奥之城”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更重要的是,“双奥遗产”不仅赋予了北京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更是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深化各国人民友谊的有力平台。因此,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度挖掘北京“双奥遗产”的价值与内涵,才能更好地释放“双奥遗产”长远和持久的效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国首都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合来看,独特性、杰出性、持久性是北京“双奥遗产”的重要属性。

北京“双奥遗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一无二,具有来之不易的“独特性”。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北京是唯一一个“双奥之城”,并且根据现有申奥情况来看,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再一次诞生“双奥之城”,同样也更难产生“双奥遗产”。回顾各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同样很少存在由于夏季运动和冬季运动的常年开展或赛事举办所共同缔造、超越国界、跨越时代的体育运动遗产,即使在欧美一些冰雪运动开展历史较长、具有良好传统的发达国家,也鲜有符合上述条件的体育运动遗产案例。在我国,虽然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发现逐渐展开,尤其2010年以来一些近现代建设的体育场馆被纳入到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上海的江湾体育中心,但这些体育遗产显然无法比肩北京“双奥遗产”。相比于历届奥运遗产和中国的其他体育文化遗产,北京“双奥遗产”在体育运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国际交往等各方面都更加具有代表性价值,引领奥林匹克运动“一起向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比拟性。

北京“双奥遗产”彰显出当今人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和创新成就,具有领先时代的“杰出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非常成功,是新冠疫情下举办的一次伟大的冬奥会。北京两次奥运会,尤其是疫情之下冬奥会的如期举办显得难能可贵,且国际奥委会、国际社会和各国参赛人员对北京两次奥运会一致、广泛和高度的赞誉也更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两次奥运会的杰出性。从有形的角度看,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有效集成了科技工程和文化艺术领域很多原创性的杰出成果。以科技工程为例,国家体育场“鸟巢”是世界上跨度最大、高度复杂的巨型钢结构建筑,由“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是世界上首座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同时,在冬奥史上首次使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有史以来“最快的冰”;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实现冬奥场馆绿电充足供应。从无形的角度看,奥运会是一项千头万绪、包罗万象的大规模、超复杂、巨系统的“工程”,尤其面对新冠疫情的特殊挑战,北京“双奥遗产”凝结了两次奥运会在赛事安排、后勤保障、安全安保、医疗保健、媒体宣传、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区域协同、社会参与等领域组织、运营和管理的一系列创新性的杰出经验,例如针对比赛场馆实施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做法、针对新冠疫情采取的“大闭环”管理等等。

北京“双奥遗产”长期地释放出来社会、生态、科技、文化、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巨大效益,具有“持久性”。以北京08年奥运会的场馆和设施这类有形遗产为例,其中的大部分资源被永久地保留下来,面向公众开放、满足社会需求,十多年来已持续地释放出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充分利用、多种经营和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经济效益,例如实现连续多年盈利的鸟巢已成为奥运主赛场赛后利用的典范。本次冬奥会独具创新性并且成功地将冬奥遗产的创造、转化利用及其效益的释放贯穿于整个冬奥会的筹办、举办和赛后整个生命周期,更加有利于持久地延续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收获“双奥遗产”带来的长期收益。例如,圆满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本次冬奥最宝贵、最丰硕的遗产,势必在赛后释放出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和体育效益;又如通过本次冬奥获得新生的百年首钢园区,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巴赫主席更是充满信心地表示首钢园区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新典范;再如冬奥七年时间的筹办过程培养了大量的体育、文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服务于本次冬奥会,更是赛后冬奥精神、冬奥运动发扬光大的重要力量。

北京“双奥遗产”诞生于2008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与举办,见证了这两次奥运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北京“双奥遗产”意义不仅仅是十几天的运动赛事本身,它凝结着全人类对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团结进步、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一贯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更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相信北京“双奥遗产”的价值、内涵以及深远的影响必将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共有、共享和共荣。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遗产 成果 奥运

相关资讯
  • 传承双奥遗产共享奥运成果
    作者:姚轶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盛晓娟(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那子晔(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 (查看全文)
    2022-11-23 | 阅读:1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