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采访冬奥新闻的记者,2月4日这一天最关心的当然就是开幕式。当晚8:00前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到底什么样,我和小伙伴们都很好奇。我决定亲自去看看,扫了辆单车前往。
从建国门内大街上的“2022北京新闻中心”到鸟巢附近,这一路真不近,导航规划骑行时间大约一小时,我骑过去又围着鸟巢转了一大圈,实际用时两个半小时。
开幕式当天,北京天气晴朗,天空湛蓝。
北辰西路经过奥体中心继续向北,是冬奥会闭环以外、近距离观察鸟巢的较好位置。在鸟巢西侧,有一座人行天桥,站在桥上可以清晰地拍摄到美丽的水立方和它后面的鸟巢,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选择在天桥上驻足欣赏一会儿,然后拿手机拍下这两座梦幻感十足的建筑。特别是开幕式当天,有幸拍到它们尤感意义非同寻常。
开幕式虽然在鸟巢,但对2022年冬奥会而言,水立方同样充满传奇色彩,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把泳池转换为冰场”这一匪夷所思“黑科技”的运动场馆。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之后,将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担冰壶项目和轮椅冰壶项目的比赛。
众所周知,冬奥会冰壶比赛对冰面温度、空气湿度等都有严格限制,在一座游泳场馆里,完全达标这些要求,是中国智能化建筑领域的新高度,也展现了“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新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冬奥会后这座场馆将建立冬夏场景转换的运营模型,实现冰场和泳池之间智能化快速转换,这真正反映出北京办奥运、中国办奥运对“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的重视与追求。
告别鸟巢和水立方的西侧面,我从科荟南路由北转南,推车沿着一段冰面继续走近鸟巢。这段水域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湖区相连,夏天波光潋滟,此刻则冰面结实。几位市民正在滑冰,姿势比起选手当然简单,但轻松欢乐的气氛同样很带感,和他们身后的鸟巢相映成趣。这样的人物和背景,构成一幅冰雪运动从生活到梦想的小小图画——大约此时此刻,人都有此联想,所以步行道上看见他们滑冰的人,有不少掏出手机来拍下了这个画面。
北京是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除了各种科技、环境和城市功能等要素之外,自然禀赋也是重要原因:冬天适宜的温度和冰雪环境,让它“两次办奥、一夏一冬”显得水到渠成。我在来的路上,北二环安定门一带,看见许多市民在坚实的冰面上游戏,大人拉着冰车上的孩子,人在跑、狗在跳,老北京的烟火味竟然体现在这天寒地冻的传统中,真是让人羡慕。
奥运和我们,很远也很近。远的是普通人与运动员创造的运动成绩,近的则是我们投入体育运动、投入热爱的生活时,那种全力以赴的劲头儿。
每次“追”奥运会,都有朋友问我:最喜欢看哪个项目?我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最喜欢看运动员进场的环节。因为在那一张张洋溢着热情、挚诚和友善的面孔上,我看到最美好最高贵的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采萍)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