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尔·威斯布鲁克这两天又成为了NBA舆论场的中心人物。这回倒不是因为比赛表现不好,或是又被哪个评论员点名调侃,这一次,发言者们对威少投以的大多是同情和力挺——因为在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之下,威少和家人都已经不堪重负了。
01 什么是Westbrick?
首先是前天,威少的太太妮娜·威斯布鲁克连续更新了好几条社交媒体,说自己“几乎每天都因为篮球比赛而被骚扰”。留言、私信……各种渠道,语言猥亵有之、侮辱谩骂有之、甚至还包括死亡威胁。
威斯布鲁克
然后,威少在湖人输给马刺的赛后采访当中力挺妻子。他说:“这种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我的妻子和我的家人都非常困扰。过去我总是想着随它去,但前几天我儿子的老师告诉我,我儿子会跟别人说‘我是Westbrook家族的一员,我喜欢自己的姓氏’。这让我觉得,不能再让别人用‘Westbrick’来称呼我了。”
首先得解释一下什么是Westbrick——英语里有个词叫“bricklayer”,原意是砌砖工或者瓦工,而在NBA当中,这个词常被用来指投篮打铁,就相当于中文球迷圈里用的“铁匠”这个词。Westbrick就是威少的姓与这个俚语结合后的产物,是一个生造词,属于网络亚文化。
和其他许多网络用语一样,这个词最早可能只是诞生于球迷笑谈,被当作一个梗在网上传来传去。但久而久之,其认知与使用越来越广,渐渐这个词就不再只是活跃于“远方”了,它会来到当事人身边,对当事人乃至其身边人形成某种影响或冲击。
对于自己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一部分,老庄的回复是:收了神通吧,太鬼畜了
信息时代,舆论的发酵和变化总是出人意料。威少能控制自己不去在乎外界评论,但是当火烧到妻子和儿子身上的时候,他也无法再淡定下去。另外举个可能不大恰当的例子,我们五星体育的同仁庄宁宇,这三个多月他在恶搞视频里演过的角色可能比这辈子看过的电视剧都多——尽管他也只是播了范志毅那段“脸都不要了”采访的导语而已。
互联网是放大镜,互联网也是加速器。很久很久以前,一封信需要飘洋过海、一年半载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而现在,你动动手指更新自己的社交媒体,几秒之后某个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就能看到。“口耳相传”已经不是一个以年月为周期的传播过程,早已缩短到了天、小时甚至是分秒。言论与观点的传播、情绪的发酵、声浪的聚集和演化都比以往快了不止百倍。舆论压力累积的速度和幅度,完全不是前互联网时代可比。
02 运动员压力到底算不算大?
说到运动员的压力,可能很多人会提到当年利拉德的经典表达:“我们只是打篮球而已,而且每打一场比赛就能赚很多钱。相比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那些单亲妈妈,我们这能叫压力吗?”公众人物的宿命就是面对庞大的舆论声浪,所以“面对这一切”也就是公众人物必然要走的路。更何况,名声和经济利益也可以作为抒解情绪压力的代偿渠道。
2021年8月10日,美国,21/22NBA,威少正式亮相湖人。
但是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问题上,利拉德这番话又不一定完全印证。因为公众人物面对的舆论压力乃至语言暴力,和许多人面临的工作与生存压力类型不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面对广泛非议甚至是言语攻击时,会自然而然地遭遇某种“认同压力”。这种“认同压力”与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很明显相互抵触,不一定说我赚多少钱或者买多少辆车就一定能够被抵消。公众人物的确要做好面对语言攻击的觉悟,但这个觉悟并不代表语言攻击就不会带来伤害了,而且这份觉悟也不是外人可以肆意对其进行语言攻击的“令牌”
社交媒体上,舆论会比以往更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一开始局限在某个领域的某个群体之内,后来扩大到多个群体,再到覆盖整个领域,再往外可能就溢出到社会层面,所谓“出圈”不就如此吗?雪球越滚越大,糅杂进来一些“杂音”的概率就越高,而且杂音积累的幅度也就越强。最终,当事人会面对一个超乎想象、没有人能够一手将其停住的庞然大物。里头夹枪带棒什么都有,就这样劈头盖脸地朝你砸下来。
03 “雪花”真的无辜吗?
绝大部分雪花都会觉得很无辜:我没有做出格的事情啊?我没有冲到人家评论区下面去留言,我去留言了但没有使用什么过激言论,我的言论控制了尺度但别人没有,这能怪我吗?
这可能就是滚雪球效应最难解的地方。你没法去指责某个具体的、看似与事件没有直接关联的人,但他也的确是整个舆论场的一部分。一百万个人每人扔一粒沙,聚在当事人头上的就是一座山,更何况里头还有人扔的不是沙,本来就是石头乃至刀枪。
前互联网时代,恶意当然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表现形式有了变化——以往可能是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当“暴躁老哥”,趁夜色朝家门口或者车上喷漆,寄一个里头有刀片或者子弹壳的信封……而现在只需要注册一个小号,你要是不在乎的话,用大号都行。社交媒体时代,善意和恶意都更容易涌到每个人面前,而负面情绪往往会比正面的更容易喷薄而出、在舆论浪潮中更加扎眼。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发言的“边界感”,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躲在网络ID后头,总有那么些个没眼力价的。更何况再有边界感的评论,无限累积后的分量也可能会达到一个个体难以支撑承受的地步。意见和情绪的踩踏、聚集、滚雪球,这或许是个社交媒体时代下会一再发生、不断重复,但始终无法被真正解决的难题。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