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年瞬间丨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5年9月17日,当时已经名满美国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年幼的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从洛杉矶踏上返回祖国的路途。临行前,他动情地对美国报界发表讲话说,他要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同胞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的回答掷地有声。
△钱学森与家人在“克里夫兰总统号”船上的合影
钱学森: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初,钱学森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此后,在他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钱学森一生获奖无数,但他说,在诸多荣誉中,最令他激动的是“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1991年,当钱学森得知自己当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并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和史来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时,他激动万分。
钱学森:我简直心情激动极了,现在我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了。而且我跟劳动人民最先进的份子连在一起了,我激动得不得了。
△“两弹”结合首次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和钱学森等人合影留念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有人说,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评委们给出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30日 10:15 来源:央视新闻分享
2.百年瞬间丨北平和平解放
共产党员网
△北平换防仪式
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开始接管防务。至此,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换防仪式:这是傅作义的防哨,现在由我军来接防,戴钢盔的是我军……20万国民党军正向城外开去。从前,他们是向人民解放军进攻,现在,他们是接受了人民解放军的条件,开向城外指定地点,根据民主原则,听候改编……
1949年2月3日上午10时,解放军入城仪式正式开始,入城部队从永定门进入,沿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浩浩荡荡、威武庄严地向前开进。
△人民解放军正式进入北平 人民群众在街头欢迎
《北平入城式》:上午十点钟,悬挂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装甲汽车,以无比的威力从永定门进入北平,这是北平有史以来最光荣的一天,也是值得全国人民骄傲的日子
△油画《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是对三大战役的总结,对全党全军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至此,中国共产党控制了华北主要城市及大片地区,它创造的解放国民党军队的“北平方式”也成为后来解放湖南、四川、新疆和云南的成功范例。与此同时,北平和平解放也使得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定都北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百年瞬间丨习近平首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习近平: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中亚,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出访东南亚期间又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共同构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习近平:我们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欧亚地区已经建立起多个区域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地跨欧亚、南亚、西亚,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1月1日,国内首趟驶往英国的中欧班列从浙江义乌启程。
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开了2000多个项目。秉承古丝路精神的 “一带一路”正从中国倡议变成全球行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1日 09:03 来源:央视新闻4.百年瞬间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和同事们身穿新的棉军衣,戴着北平军管会的新臂章,正式接管位于西长安街3号的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2月2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正式播音。齐越的夫人杨沙林说,齐越生前曾无数次和她讲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杨沙林:齐越把《通告》交给那个还在值班的国民党人手里,当时是播音乐节目,让他念《通告》,齐越就看着他,让他广播出去。
△1949年齐越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音
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平,虽几番改名,多次转移,广播电台一路跟随党中央,见证新中国从荆棘走向光明。1949年10月1日,一直在硝烟炮火中辗转的人民广播,第一次把话筒架在天安门城楼,进行了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实况广播,全世界第一次通过电波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齐越直播开国大典:各位听众,现在阅兵典礼就要开始了,朱总司令离开了阅兵台……
丁一岚直播开国大典: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杆顶,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里迎风招展……
△五十年代初,齐越和潘捷正在播音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此,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2日 11:24 来源:央视新闻
5.百年瞬间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当年入选的部分国旗图案设计草图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解放不久的北平中南海举行,为新中国设计国旗的重要任务被指定由筹备会第六小组负责,第六小组决定,向全国人民发出征集启事。随后,海内外数千件设计方案纷至沓来,从开国元勋到文学家,从普通百姓到建筑师,人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国旗。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的分组讨论中,围绕筹备会第六小组从应征稿中选出的38幅国旗图案,代表们讨论得异常热烈。您现在听到的是电影《建国大业》对当年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
△五星红旗的初稿——上海一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
《建国大业》电影:
周恩来:一号图案中间的黄杠代表黄河,立意鲜明。
田汉:我反对,从美学观点,复字第三十二号高出一筹。这个方案的投稿者,是上海的一个普通职员,这个设计充满感情。
宋庆龄:五星红旗的图案反映了中国的实际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阶级团结向心,一起建设新中国。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给曾联松寄送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国旗的设计者,并随信附带了500万元旧币(500元)作为酬谢。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
周恩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由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从此,五星红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在各种重要的场合见证着新中国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3日 11:11 来源:央视新闻
6.百年瞬间丨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发电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黄河刘家峡水电站
1975年2月4日,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黄河干流上投产发电。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早在1952年就开始了艰难的勘测设计工作。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特别向战斗在一线的勘测工人们致敬。
工作人员为建设刘家峡水电站进行现场勘测
历史纪录片:
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根治黄河”的决议,工作人员在黄河的激流里进行勘测工作。看吧,奔腾九千里的黄河,也要被控制住,成为人民的幸福的源流……
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者们在工地劳动
1958年9月,在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动工,期间经历了国家特殊困难时期,但建设者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在1975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童声歌唱:工人同志们,工人同志们,我们为你们欢呼歌唱……
新影厂资料:工人同志们,感谢你们,为了加速建成社会主义,你们在任何困难面前没有低头!
人拉肩扛的劳动现场
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后可蓄水57亿立方米,年发电量57亿度,比解放初期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刘家峡水电站的建成,结束了亚洲没有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历史,也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和勇气。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5日 22:13 来源:央视新闻
7.百年瞬间丨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
1994年2月5日,中国第一座大型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正在上海过春节的邓小平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特意向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者和科学技术人员表示祝贺和感谢。
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庆典
1987年8月7日,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动工,开工典礼在1号核岛的一片黄土中举行。
大亚湾核电站开工仪式现场:现在请广东核电设计公司总经理讲话……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电力供应却拖了后腿,毗邻深圳的香港,电力资源同样紧张。广东缺资金,香港缺厂址,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广东靠近香港的地方建设核电站。
中国广核集团原董事长昝云龙
中国广核集团原董事长昝云龙: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在1978年的秋天就和水利部联系,就说美国和他们提建议搞核电,就想到水利部去汇报。两边合资建设核电,大部分电输送到香港,通过交电费取得外汇的平衡。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香港中华电力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勋爵时说,在大亚湾建核电站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对香港回归后的繁荣与稳定都至关重要。当年引进法国核电技术建一座核电站的成本为40亿美元左右,粤港双方资本金只有10%,另外90%是向欧洲国家贷款,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创举。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期间做出指示:深圳要办好两件事,一是建设核电站,二是办好深圳大学。
昝云龙:整个电站90%都是借的钱,港方只拿了1亿美元,我们拿了3亿美元,也不是我们拿的,是中国银行借了3亿美元给我们。
历经7年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从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以及中国人自主创新、勇于探索的典范,中国核电以此为起点逐渐实现了走向世界的梦想。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5日 16:22 来源:央视新闻8.百年瞬间丨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
△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1978年11月24日深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这是一份把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的“大包干”契约,也是一份干不成就要掉脑袋的生死状。村民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个举动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严立华:我有两进房子,老婆孩子在后面睡觉,我们在前头开的会,那时候开会非常保密的。
严金昌:我们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也知道这样干肯定犯法,国家政策不允许。
严俊昌:一暴露就完了。
△小岗村“大包干”部分带头人合影
当晚,小岗村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和农具就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时任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说,对于这次秘密会议的主题,村民们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敢开口,他最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严宏昌:我说你们放心,如果我们走出了这条路,我相信党肯定会实事求是的。当时我就总结了三句话,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你们自己的。
村民严金昌回忆,“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迎来丰收。
△1979年,小岗村生产队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
严金昌:我家分了30多亩地,一天三顿饭,两顿饭在田里吃,大家一天到晚拼命干,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79年下半年,来个大丰收,我们干了一年够吃5年的。家家都收那么多粮食,有的家放不下,粮食都放在外面。
此后,小岗村的创举有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先锋。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18枚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6日 10:27 来源:央视新闻
9.百年瞬间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在田间工作
1966年2月7日清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与自然灾害顽强拼搏的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决心,焦裕禄的名字也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齐越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1959年,焦裕禄与一金工车间的部分工友合影留念(前排左四为焦裕禄)
没人知道,就在前一天下午,长篇通讯的录制却遇到了麻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播音员齐越稿子还没念到一半,就已经泣不成声。播音员葛兰回忆说,焦裕禄的事迹让齐越深受感动。
葛兰:因为当时我是知道他曾经出来了,呼哧呼哧:“怎么样?怎么样?”直抹汗,挺冷天,把衣服也脱了,挺卖力气,挺投入的。
闻讯赶来的电台领导和工作人员肃立在录音室的窗外,静静地听,默默地擦眼泪。机器停了又开,开了又停,终于,齐越念到了最后一句。
齐越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1981年,齐越与焦裕禄家人合影留念
这篇让齐越几度落泪的长篇通讯,也深深地感动了亿万听众,伴随着电波的传送,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永远地铭刻在全国人民心中。令人遗憾的是,焦裕禄的真实声音从来没有被记录下来,因此,齐越播送的这篇气势磅礴的经典名作也成为当年少有的声音记录,成为一个奋勇拼搏的时代象征。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7日 08:36 来源:央视新闻
10.百年瞬间丨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歼-15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顺利完成舰上滑跃起飞。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点,一架黄色涂装、编号552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成功实现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航母战斗机试飞员戴明盟永远记得那个难忘的瞬间。
△戴明盟,海军某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曾获“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我国驾驶歼-15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第一人。
戴明盟:那天天气非常好,天空上面瓦蓝瓦蓝的,一点云都没有,海上也是波澜不惊的。当时我以为有点像撞到一堵棉花墙的感觉,那个棉花墙可能会硬点,但是实际上当飞机的尾钩挂住钢索的时候,那种棉花墙要更软一些,应当是像撞到一个大的气球上面。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正式交付人民海军,但舰载机起降是个世界难题,它直接影响着航母的战斗力。有西方军事观察家称,中国想要驾驭航母,至少还要10年时间。然而,就在“辽宁舰”交接入列两个月后,已经为此进行过六年几千次飞行训练的戴明盟和战友们就驾驶着歼-15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成功着舰。
戴明盟:要想驾驶一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飞机,落在一个这么小的甲板上,而且要非常精准地落在某一个点上,需要飞行员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2016年12月16日,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在海上航行。
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实现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是人民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戴明盟:我们都说军舰是个移动的国土,它所在的地方就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核心利益。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未来我们必须要把海军摆在前面发展,当然我也相信,随着我们强军之路越走越好,越走越稳,海军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百年瞬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8日 10:31 来源: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