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德国队在2018年世界杯上惨败而归了之后,德国媒体就开始质疑勒夫的管理能力了。虽然当时的这种质疑被“拜仁帮”的舆论所掩盖,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是“拜仁帮”这个“毒瘤”搞得德国足球倒退了。的确从世界杯上德国队的总体情况来看,拜仁的某些球员的确得到了不少特权。如果说勒夫这个时候是“亲拜仁”的,还有点道理。但是自从之后的欧洲国家联赛开始了后,拜仁的一些球员(穆勒、胡梅尔斯和博阿滕)在国家队逐渐沦为了替补,包括这次宣布了“落选三人组”的诞生,全部来自于拜仁,这说明了勒夫并非是“亲拜仁派”的成员。
既然排除了勒夫倾向于“拜仁帮”的原因,那么不得不说德国队在18年世界杯以来的困惑,体现了勒夫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其实勒夫在战术方面一直都没有落伍的倾向,在克林斯曼执教的时期,就是勒夫负责队内的战术安排的,克林斯曼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威慑力鼓舞队员的。早在16年世界杯的时候,勒夫就用起了超越时代的“立体进攻”的战术,来应对“后克洛泽”时代的德国队进攻线。所以说在17年联合会杯之后,勒夫一系列的“昏招”更多的是涉及了战术层面之外的问题——除了主帅制定战术,球员场上的执行力也是很关键的,这就是折射到了球队管理的层面了。而德国队在08年欧洲杯上的内讧,就可看出勒夫在球队管理方面的缺失。
08年欧洲杯是勒夫作为德国队主帅,率领球队参加的第一届大赛。那个时候的德国队处于比较尴尬的时候,由于他们在06年世界杯上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在这届欧洲杯上他们“没有退路”,必须在战绩上更进一步。而当时德国足球改革之后的青训还没有到丰收的时候,选择球员的范围远没有2010年之后那么的充足,所以勒夫重点还是要倚重巴拉克、克洛泽等个别能力强的球员。那个时候的德国队还没有什么“队委会”,在球员之间,队长巴拉克保持着绝对的权威。
在那届欧洲杯的小组赛第二场,德国队有遭到了“二战不胜”的魔咒,不过他们还输球了,一下子让德国队的小组出线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巴拉克向勒夫传达了他对战术的不满,一场“队长强行变阵”的革命开启了。这让人想起了74年世界杯上的“经典内讧队长贝肯鲍尔在小组赛第一场输球了之后架空主帅,一路拿下了世界杯冠军。不过那届欧洲杯的德国队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在决赛上倒在了“斗牛士王朝”的面前。
其实那届欧洲杯上德国队的内讧不止这些,包括“太太团”、以及比尔霍夫和巴拉克在争执,都成为了影响德国队发挥的不利因素。这就是勒夫在管理球队方面的缺失了,他与球员之间的“缝隙”太大了,自从克林斯曼上任德国队主帅之后,德国队的所有职务都是分开管的,主帅只需要负责战术安排就行了,而球队管理的方面多数由领队来负责。而勒夫一点也不插手球队的管理,在没有出问题的时候大家一片和谐,出了内讧的时候(就像2018年世界杯),这个时候的德国队更衣室又没有一个像巴拉克、卡恩那样“绝对老大”的压制,影响到了战绩是必然的。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