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直播 | 发表于:2023-04-29 | 阅读:236次

文|清言谈史

编辑|清言谈史

前言

德国与法国从一开始就处在领地争夺的紧张关系之中,双方的领土纠纷由来已久。如果说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帝国同时是后来的法兰西王国和德意志王国的历史基础,那么962年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再被当作法兰西王国的历史内容而仅仅是德意志王国的发展平台。德意志王国基本上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争夺领地

虽然那个时代的帝国与法国一样,其疆域都是由所辖管的诸侯领地所构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的发展越来越明确地与法兰西民族相一致,“法兰西民族”的诸侯领地只可聚集不可分散,只可扩大不可缩小,而帝国的发展则越来越明显地与欧洲的整体相关联。“德意志民族”只是皇位的可能继任者,“民族”一直悬浮在帝国的表面,是帝国的名义而不是帝国的领地前提。15世纪中期基本完成了民族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集权以后,法兰西王国加速了其向东推进边界线的过程。

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是什么「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

在宗教改革运动期间,法国借助宗教冲突的形势,支持德国新教诸侯反抗皇帝的镇压。1552年,法国与皇帝签订《坎伯特条约》(Vertag von Chambord),以“帝国代理”(Reichsvikariat)的名份,接管梅茨、图尔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即所谓“三教区”(Trois-Èvêchés),在三地实行军事、财政和司法权利。当地民众之所以同意由法国接管,主要因为他们怀有对抗天主教皇帝与诸侯的目的。

然而,法国人的目的却并不是“代理”,他们的目的是直接占有,所以并没有准备什么时候放弃“代理”。三十年战争期间,利用战场上的胜利,法国占领了帝国迄今所有的大部分阿尔萨斯(1639年)、松德郜(1646年)和“同盟十城”(Décapole)。在签署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谈判过程中,法国代表不仅促使帝国承认这些地区的所有权利永久性地归予法国国王,而且关注《和约》文本对“三教区”的称谓和表述,以便日后在“三教区”的名义下扩大占领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法国果然以梅茨、图尔和凡尔登主教区为主要线索,推行“重并政策”(Reunionspolitik),扩大占领区,试图将其东部界线推进到莱茵河边。

“重并政策”是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政府制定的武装扩张政策。在这种政策的统治之下,在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在17世纪后期,法国连续发动了四次“重并战争”,因而使“战争”成为这一时期德国与法国关系史的主要内容。第一次,所谓“遗产战争”(Devolutionskrieg,1667—1668)。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以西班牙已故国王腓利普四世的女婿的名义,要求继承西班牙“遗产”,于1667年春天将军队开进尼德兰。战争爆发。在西班牙联合荷兰、英国及瑞典的反击下(帝国没有派兵介入),法国没有如期得到尼德兰。1668年春天,法国与西班牙签订《亚琛和约》(Frieder von Aachen),法国获得西班牙在弗兰德尔的12个要塞。

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是什么「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

第二次,所谓“荷兰战争”(Holländischer Kriege,1672—1678)。“遗产战争”之后,路易十四认为荷兰是他得不到“遗产”的最大障碍,因此,1672年夏天,他亲自率领军队进入下莱茵,引发了“荷兰战争”。与荷兰紧邻的科隆和闵斯特支持法国,英国与瑞典也为了自身的利益站在法国一边。此时,皇帝担心法国称霸欧陆,所以放弃了中立立场,联合西班牙和勃兰登堡,共同对抗法国。法国没有如期战胜荷兰。1678年夏天,法国与荷兰签订《尼姆韦根和约》(Friedensvertag von Nimwegen),法国获得荷兰少量的海外殖民地,并获得西班牙的弗朗什孔泰、弗兰德尔和埃诺地区的部分城市。神圣罗马帝国除了割让弗莱堡以外还丧失了一些权利,因此称该项《和约》为“困难的、不可靠的、败坏国家和破坏声誉的和约”。

第三次,所谓“重并战争”(Reunionskrieg,1683—1684)。通过上述两次战争,路易十四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还是获得了许多土地,他深知哈布斯堡统治王朝不会对此保持沉默。为了加强在东部边境的防御,法国国王在没有任何借口的情况下,于1681年秋进驻了帝国城市斯特拉斯堡。由于土耳其人的进攻,直到1683年秋哈布斯堡皇帝才得以支持西班牙及其尼德兰向法国宣战。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法国的目的暂时达到了。1684年秋,法国与帝国及帝国代表的西班牙签订《雷根斯堡停战协议》(Waffenstillstand von Regensburg),法国获得帝国的斯特拉斯堡和卢森堡,有效期20年。

第四次,所谓“九年战争”(Neunjähriger Krieg,1688—1697),即法国人称谓的“大同盟战争”(Krieg der Großen Allianz),德国人所说的“普法尔茨继承战争”(Pfälzischer Erbfolgekrieg)。上述三次战争使路易十四看到神圣罗马帝国对抗势力的递增:从不介入到弱势干涉,直到有能力将他占领的地区限制在20年之内。因此,为了遏止帝国、进一步控制德意志诸侯,路易十四世以支持科隆选侯为借口,于1688年秋将军队开进了科隆市。战争爆发。在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主导下,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萨伏根依以及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等等加入了反法阵营。路易十四的“重并政策”遭到挫折。1697年秋,交战双方签订《里斯韦克宫和约》,法国获得包括斯特拉斯堡在内的阿尔萨斯地区,但同时放弃了在前几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

法国在欧陆确立霸权的措施,和控制德意志事务

除了争夺领地以外,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初期,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法国在欧陆确立霸权的措施还有控制德意志事务一项,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法国试图在国际事务中排挤统治德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这一方面,法国的外交取得了两次重要的胜利。

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是什么「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

一次,法国成功地阻止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帝向西班牙国王提供援助。如前述,1635年,为了夺取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部分土地,法国向西班牙宣战,遭到西班牙和奥地利两个哈布斯堡王朝的联合抵抗。但是,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奥地利对西班牙的支援逐渐减弱,其中除了帝国的物力和财力匮乏以外,法国的外交活动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1658年,法国首相马扎林(Mazarin,1602—1661)成功地使法国加入德意志诸侯的“莱茵同盟”,并使这个德国的同盟成为法国打击哈布斯堡势力的有力工具。在第二年与西班牙签订《比利牛斯和约》时,法国果然成功地控制了西属尼德兰,将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排斥在外。另一次,法国成功地阻止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德意志北方各邦的影响。

1655年,为了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土地,瑞典入侵波兰立陶宛,第二次引发北方战争(Zweiter Nordische Krieg)。作为这场战争的重要参与者,奥地利努力要成为反瑞典阵营的核心力量。

然而,这种努力因为法国的外交活动而没有成功。法国站在瑞典的立场上,一边利用“莱茵同盟”的盟约,使不来梅和费尔登保持中立,以避免加强瑞典的势力,一边离间勃兰登堡与奥地利的关系,并瓦解波兰与奥地利的同盟,同时还与荷兰和英国签订了“海牙协议”(1659年),使之保证不干预北方事务。如此一来,在1660年签订停战的《奥利法和约》(Vertrag von Oliva)时,没有参加战争的法国,成功地将奥地利的影响排斥在外,尽管后者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至此,奥地利不仅在西方失去了西班牙盟友,而且在北方失去了影响力。奥地利通过在西方支持西班牙和在北方打击瑞典以消除或减弱法国掌控德意志事务的外交政策遭到失败。

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是什么「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

另一方面,法国试图在德意志事务中架空哈布斯堡王朝。然而,在这一方面,法国没有成功。有一件事表明了法国的失败,即法国没有能够阻止哈布斯堡家族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如前述,早在1654年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德去世以前,帝位继承问题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位的皇帝费迪南德三世希望他的另一个儿子弗兰茨(Ferdinand Franz,1633—1654)继承皇位,得到巴伐利亚选帝侯的支持;美因茨选帝侯则希望皇帝的弟弟利奥波德·威廉(Leopold Wilhelm,1614—1662)称帝。无论是皇帝的次子还是皇帝的弟弟,他们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人,这是法国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法国提出了第三位候选人。开始时,它提出的是巴伐利亚选帝侯费迪南德·马利亚,但遭到候选人本人的拒绝。接着,它又推出了法尔茨诺伊堡的腓利普·威廉。这两位候选人都出身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竞争者。当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自认为可以做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不让哈布斯堡人继续顶戴皇冠,法国特别派出两位公使介入皇帝的选举。他们积极地在选帝侯中活动,兼用威胁和利诱的方法,但是只争取到科隆选帝侯一人的支持。大多数选帝侯的票投向了皇帝的次子。哈布斯堡王朝仍然是德意志事务中不可轻视的力量。

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是什么「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

第三方面,法国试图调解德意志诸侯的领土纠纷。在这一方面,在许多纠纷中,法国尽管不是唯一的,有时甚至不是主要的调解力量,但是它毕竟参与了一系列与德意志诸侯相关的领地纠纷,扩大了影响。

按时间顺序,例如在1660年,主要通过法国的调解,勃兰登堡将前波美拉尼亚退给瑞典,暂时将北部德国维持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秩序之中。情况是,瑞典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占领了这个地区,战后得到国际承认,勃兰登堡在北方战争中夺得此地。又如在1664年,主要由法国通过执行所谓“1624年标准年”的规定,成功地迫使爱尔福特回归美因茨大主教区。法国还站在美因茨一边,使普法尔茨废除了“捕捉法”,暂时维持了帝国和平。情况是,普法尔茨选侯邦实行“捕捉法”,目的是驱逐邦内非法移民,打击私生子,结果导致其周边邦国的反对,因而引起械斗。

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是什么「中世纪时期法国与德国的欧洲大陆之争」

美因茨选帝侯借机成为反对普法尔茨的领袖。还如在1665年,法国介入调解,使闵斯特侯爵主教放弃对于边界领土的要求,终止其与英国联盟与荷兰作战的行为,暂时避免了莱茵河下游地区卷入英国与荷兰的第二次战争之中。再如在1666年,通过法国的参与,瑞典放弃不来梅,承认其直属帝国的地位,暂时制止了以勃兰登堡为首的荷兰、丹麦、韦尔夫王朝邦国联合夺取不来梅的战争。同一年,法国还参与了《克雷弗和约》(Frieden von Kleve)的签订,使半个多世纪以来相互争夺岳父遗产的勃兰登堡选侯与诺伊堡普法尔茨公爵达成协议,前者继承克雷弗公国,后者得到于利希贝格公国,双方暂时停止争斗。等等。

总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保证国的身份破坏了由这个《和约》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因此而成为法国牺牲的对象。一方面,帝国的西部区域成为法国扩展“自然疆界”的战场。不仅帝国的权利属地,而且帝国的势力范围,都在法国进攻的计划之内。另一方面,德意志的分散政治成为法国施展“欧陆霸权”政策的舞台。不仅帝国的皇帝和选帝侯,而且德意志的诸侯和教会,都是法国拉拢或排挤、利用或清除的政权力量。在法国的外交活动中,德意志完全失去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利基础,失去了整体性权益。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

标签: 法国 欧洲 德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