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刘温书斋(张乔)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 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提到三国时期比较有特色的精锐部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曹操的“虎豹骑”,或者蜀汉的“无当飞军”、“白毦兵”等等。孙权也不甘落后,搞出“解烦兵”、“敢死兵”、“车下虎士”之类的军队。这些军队番号看着是那么回事,但是缺乏彪炳的战绩和独特的色彩。在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孙权还有一支精锐部队——“庐江上甲”。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庐江上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骁勇剽悍的扬州轻侠
扬州自古以来的评价都是民风剽悍,其山川林泽罗布的地形导致当地人以渔猎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方式。当时的扬州人性格暴躁,敢于死斗,有轻侠之风。这个风气至少持续到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的时候,外忧内患四起,朝廷自顾不暇,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没有秩序的约束之后,在扬州产生大大小小的豪贼渠帅。庐江作为扬州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这种情况。
《隋书·地理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此则其旧风也。”
《后汉书·陆康传》:“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
这些扬州轻侠、豪帅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是优秀的兵源。而且这些人不仅战斗力高,在真正认可主将的情况下,敢于为主将赴死。这一点在诸葛诞身上就能够体现出来。诸葛诞想发动兵变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于是招揽几千扬州轻侠者当做自己的死士。后来诸葛诞在寿春发动“淮南三叛”,受到司马昭的二十六万大军的围攻,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率领几百心腹突围。突围失败后,诸葛诞被杀,这几百人也甘愿赴死,没有一人投降。可见《隋书》中说他们“视死如归”所言非虚。
《干宝晋纪》:“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
扬州兵名扬在外,曹操在陈留起兵,合众五千人,但是在追击董卓的时候被徐荣击败,部队打光了。于是曹操特意去扬州补充兵员,先和曹洪到庐江招募两千“庐江上甲”,这里的上甲就是战斗力强的军士的意思,这也是所谓的东吴精锐部队“庐江上甲”的由来。也就是说“庐江上甲”与“解烦兵”不同,并非是一种特有的番号,你也可以称为庐江兵;曹操和夏侯惇又向丹阳太守周昕借了四千多丹阳兵。丹阳和庐江都是比较出名的产兵的地方。可惜这些人并不认可曹操等人,半道都叛逃了,只有五百多人留下。这也体现出庐江兵桀骜不驯的一面。
《三国志·魏书·曹洪传》:“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
《魏书》:“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庐江太守刘勋与江东小霸王孙策
袁术是东汉末年一个比较强大的军阀,但是这个军阀有点虚胖。在名义上袁术拥有扬州的很多地盘,但是其中江东的地盘是孙策打下来的,和袁术之间的联系有限,呈现出独立的趋势。袁术僭号而后覆灭,有两个人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一个是孙策,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用背负道德包袱地脱离袁术,自己割据江东;还有一个是庐江太守刘勋。
早先刘晔和扬州豪帅郑宝等人发生冲突,刘晔设计杀死郑宝,震慑其他豪帅,接收了他们的势力。这些人被刘晔一股脑丢给庐江太守刘勋,让刘勋的实力提升了一大截;袁术病死以后,他的残余势力分为两派,一派以长史杨弘、将领张勋为首,想要跨江投奔孙策;一派以袁术族弟袁胤、女婿黄猗为主,想要投奔刘勋。结果这两派都被刘勋拦截,全部收容到庐江郡中。这就让刘勋的实力进一步提升。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
《江表传》:“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就刘勋於皖城。”
孙策有心想跨江北渡,但面对强大的刘勋也感到比较头疼。于是他动用了智计。孙策用卑微的态度和刘勋结交,给他送上财宝,并且请求他去攻打位于豫章郡海昬国上缭的宗族。刘晔曾经提醒过刘勋,这是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但是袁术的势力在庐江,粮食有点不够用。刘勋的族弟刘偕向豫章太守华歆买粮,华歆也缺粮,让刘偕到上缭取粮,上缭不愿意出粮,磨磨蹭蹭才提供几千斛。于是刘勋起兵攻打上缭,中了孙策的计策。孙策趁机袭取庐江,攻破皖城,消灭了刘勋这个江北的大敌,得到了超过三万人的部曲。
《江表传》:“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馀人。”
陈武与“庐江上甲”
虽然按小编的理解,“庐江上甲”并非某一支部队的番号,但是既然有典源,小编姑且还这么称呼。孙策接受刘勋的势力,这里面的构成很杂,有袁术旧部、刘晔招揽的扬州豪帅、当然也有庐江出身的士兵。孙策从这些庐江人中挑选出精锐,组成一军,交给同为庐江出身的陈武。“庐江上甲”的战斗力果然很强,在陈武手上“所向无前”。这也是“庐江上甲”能够在网络上走红,被很多人吹捧的原因。但其实是缺乏实打实的战绩的,就像蜀汉的“白毦兵”,只有一个比较高的评价而已。
后来孙策遇刺,孙权成为江东集团的新的领导者。陈武的兵权也得到提升,《三国志》中记载:“转督五校。”这个“五校”有些争议,通常五校指的是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不过北军五校是皇帝的配备,孙权当时显然不可能设置五校。所以按小编的理解,这个“五校”是单纯的指五个校的兵力,按照《通典》的说法,一校八百人,五校就是四千人。至于这五校中是否包含原先统领的“庐江上甲”,这个小编不得而知。但是“庐江上甲”应该还是在陈武的手中,毕竟磨合了这么长时间,陈武也是孙权依仗的重要将领,没有理由夺取他的旧部。
《通典·兵部一·立军》:“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
虽然“庐江上甲”有极其高的评价,但是事实上他们打了一个巨大的败仗。就是发生于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趁曹操攻打张鲁的时候,率领十万大军进攻仅有七千守军的合肥。其中就有陈武以及他统领的“庐江上甲”。庐江兵悍勇好斗,在战斗上是一把好手,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是原先劫掠为生的豪帅,缺乏足够的素质,加上陈武“仁厚”的性格,军纪显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张辽按照曹操的吩咐,率领八百死士出城冲击江东大军。而“庐江上甲”根本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让张辽轻易地冲入阵中,阵斩陈武,杀奔到孙权的面前。这次小规模的致师的结果就是江东军队士气低落,久攻不下而撤军。
《三国志·吴书·潘璋传》:“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
小结
所谓的“庐江上甲”在兵源上没有问题,来源于民风剽悍的扬州轻侠,在以往的一些战斗中也体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是遇到第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硬仗中还是出现的问题,陈武所领“庐江上甲”不设警戒,在张辽的突然袭击的时候也没有组成有效的防备,让敌人向切豆腐那样冲进阵中杀死自己的主将,导致严重的溃败。从这里就能看出,这支“庐江上甲”即便有很高的评价,也难以称得上是与“虎豹骑”、“无当飞军”相提并论的精锐部队。
参考文献:《三国志》、《通典》、《隋书》、《后汉书》
特别声明:所有资讯或言论仅代表发布者个人意见,全直播仅提供发布平台,信息内容请自行判断。